-
彭小忠 研究所所长
彭小忠,男,博士,所长,研究员,长聘教授。 1988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并获医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2000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微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作为引进人才回国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主任;现任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发育与疾病机理及新发、突发传染病致病机理及干预。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任“发育与生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21年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迄今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以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Nat Med,Cell Res, Gastroenterology,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J Clin Invest, Proc Natl Acad Sci USA, Dev Cell, Cell Rep, Cell Death Differ, Oncogene, J Biol Chem,J Neurosci,Protein and Cell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
-
邓巍 党委书记
邓巍,男,博士,现任党委书记,从事教学工作十余年,积极从事实验动物学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根据研究所《实验动物学》课程情况,编制了实验动物学技术相关教学视频,制作成配套光盘,并将视频教学运用到研究生、本科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生动具体。自2013年起担任实验动物学系副主任,负责实验动物学学系实验动物学的教学管理工作,积极参与研究所对新教师的选拔工作,参与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参与青年教师与新教师的课件制作研讨、教学方法研讨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根据实验动物学的特点,提出了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推动任课教师制作慕课,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学习方式,利用碎片化学系方式,转换学习方式。同时加入课堂环节,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构建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互动型、自主式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式学习意识,提高课程挑战度。2001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青年教师2013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教师2014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2016年重大传染病动物模型资源库的建立及应用,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4)
-
刘江宁 副所长
刘江宁,男,博士,副所长,研究员。1981年12月生于河北省。2003年和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获得学士,2008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肠道病毒、肝炎病毒的病原生物学及比较医学研究。利用手足口重要病原EV71病毒动物模型进行EV71病毒的疫苗研究以及相关药物研究;利用遗传多样性小鼠进行EV71病毒易感基因研究;开展土拨鼠WHV肝炎模型工作,建立慢性及终末期肝炎动物模型。申请国内专利2项,国际专利1项。重要代表性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Antiviral research、Phytomedicine、Vaccine等期刊上。
-
鲍琳琳 副所长
鲍琳琳,女,博士,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法国巴黎第五大学癌症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新发再发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应急研制和比较医学研究。新冠疫情攻关项目中研制新冠病毒小鼠和恒河猴模型;完成国家疫苗专班5条技术路线疫苗评价工作,其中3种疫苗进入3期临床。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或子任务、北京市应急课题、中医行业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等共计十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Science, Cell, Nat Commun, JV和JID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篇,主编或参编著作5本。